当前位置:首页 > Ky体育app介绍

丝路天下_吉林化纤

发布时间:2024-02-12 作者: Ky体育app介绍

  10月12日早6时30分,吉林化纤集团公司董事长宋德武跟往常一样,已经换上工装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不论朝暮寒暑,多年来,他从始至终坚持每天提前1个半小时到单位。

  与别处不同,吉林化纤清晨的车间仍就一片机声轰隆,在长丝八车间,十几名纺丝工紧张而忙碌地工作。宋德武边走边看检查记录,时不时地跟车间主任或班组长进行简单沟通。

  一圈转下来,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在回办公室的途中,记者问出了心中的疑问:“每天为自己无形中增加这么多工作量,不辛苦吗?”

  “改革开放为公司能够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时代在发展,作为传统纺织国有企业要想在改革大潮中走在行业的前列,就必然要面对机制不活、效率低下等顽疾。”宋德武说,“克制这些顽疾,要求我们立足于实际,这是企业的根,只有每天到车间里走一走,与员工聊聊天,才能明白他们在想什么;只有每天到车间里看一看,与员工多交流,才能从他们中间得到智慧和力量,我才会拥有不断改革前行的动力。”

  正是稳稳踏在这条“根”上,宋德武紧紧扣住了吉林化纤近60年发展的精神内核,也正是从这条“根”上汲取不竭动力,吉林化纤这棵大树在改革的推进中根茎日益粗壮,枝叶日益繁茂。

  “伴随着改革开放对我国化纤工业的支撑,中国已变成全球化纤产业大国。”宋德武说,吉林化纤也从单一的粘胶短纤产品发展到人造丝、腈纶纤维、竹纤维、碳纤维、化纤浆粕、纱线六大系列产品。其中,人造丝产能6万吨,占全球的25%;腈纶38万吨,占全球的20.5%,竹纤维15万吨;碳纤维原丝1.6万吨,碳丝2200吨。客户广布于国内20多个省、市及亚、欧、美、非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全球市场布局。

  1959年的隆冬,在距吉林市15公里的松花江畔,一小队创业者为解决东北人民穿衣问题,冒着严寒竖起了“吉林市人造纤维厂筹备处”木牌。1960年,年产3400吨粘胶短纤维项目破土动工。

  1964年,随着纺丝女工谭淑琴激动地踩下第一个纺丝泵、压下第一根曲管,第一束洁白的银丝喷涌而出。8月,吉林市人造纤维厂正式宣告竣工投产。

  1986年,伴随着长丝工程开车典礼的鼓乐声声,吉林化纤实现了从单一短纤产品到长丝产品的拓展,迈出了长足发展的历史性一步。从此,人造丝承载着“白山”的品牌,征服苛求完美的日本市场,占领欧洲高端市场,享誉全球。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吉纤人以敢闯敢试的精神和善打硬仗的作风,踏上了“高速度、快节奏”发展的新航程。1.8万千瓦自备电站,1.5万吨粘胶短纤维移地改造,900吨、1400吨、2950吨、5600吨人造丝项目扩建……这些,无不凝结着吉纤人的智慧和汗水。

  “改革与开放形影相随,开放就要吸收资本和技术。”宋德武说,1995年,吉林化纤首次引入外资、引进国外生产线万吨腈纶项目,开启了由单一纤维素纤维向合成纤维领域“开疆拓土”。

  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奇峰公司CEO、党委书记杨雪峰仍然激动得热泪盈眶:“1998年,6万吨腈纶工程实现了一次投料开车成功,一次出合格品。开车过程中,我们在外方给的配方基础上进行了修改,生产的产品已超越了国外进口产品的质量水平。”

  2006年,吉林化纤把目光投向国家战略新兴起的产业,开始研发碳纤维原丝生产技术。2007年4月生产出第一批碳纤维原丝,2011年9月5日建成投产了5000吨碳纤维原丝项目,开创了我国碳纤维原丝规模化生产的先河。

  2017年,24K、48K大丝束碳纤维原丝相继开发成功,填补国内空白,让国内外同行震惊,并成功进入维斯塔斯风电叶片领域。

  今年8月,48K大丝束碳纤维连续化生产成功,实现批量生产,这对于碳纤维新材料大范围的应用于工业、民用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吉林化纤成为名副其实引领大丝束碳纤维新时代。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东北区域优势的减弱,总量不足、产品结构不优、竞争力不强的现实问题成为困扰吉林化纤发展的突出难题。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2013年,吉林化纤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吹响了转型升级、二次创业的冲锋号。按照“整合优化、提高效率、内拓外联、双轮驱动”的工作思路,启动了“夯实主业,加快升级,适度多元化”的发展的策略,逆势追击,实现了从行业跟跑、并跑到傲然领跑,在业界的惊诧中,步入跨越发展的新里程。

  一束束乳白色的丝线在设备间缓缓穿行,张海鸥拈起一束,轻轻用手一撮,眯起眼睛仔细地查看着,这专注劲儿不禁让记者也凑上前去。

  张海鸥细数着他的宝贝:“这是刚刚批量生产的48K的碳纤维原丝,一束由4.8万根细丝组成。你肉眼看到的一根根发丝,其实有数百根。”

  “碳纤维,密度只有钢的四分之一,强度比钢高四倍以上,是先进复合材料不可或缺的增强体,其对先进制造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提起碳纤维,作为吉林化纤碳纤维研发团队的负责人张海鸥感慨万千,中国碳纤维产业近10多年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主要是走小丝束、高强度路线,产品应用也以航空航天等军工领域为主,但小丝束碳纤维应用市场增幅趋缓,大丝束碳纤维却被少数发达国家垄断。

  为打破国外近60年的技术封锁,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碳纤维,吉林化纤人在一无技术、二无装备的囧境下从“零”起步。

  在经历无数次艰难险阻的“长征”,终见胜利曙光。碳纤维的研发成功,将国际上强度T300级别的12k碳纤维进口价格由每吨60万元降至12万元,降幅达到80%。

  产品的每一次突破,拉动的都是整个体系的升级。吉林化纤不断延伸原丝到碳丝的产业链条,拓展从军工到民用的应用领域,原丝国内市场占有率90%,产品20%出口。

  为此,吉林化纤加快腈纶纤维差别化调整,引领市场,创造需求,相继开发出有色、阻燃、扁平、抗起球、华绒等一大批新品种,醋青纤维更突破了合成纤维与天然纤维完美结合的技术壁垒,并起草了产品行业标准。目前,吉林化纤已拥有功能保健、原生色、环保仿线多个新品种,差别化率高达30%,被授予“国家差别化腈纶研发生产基地”。

  自从车间装了压洗自动装车设备,压洗岗位工人柴建福便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过去,捡丝饼全靠人工,劳动强度大不说,装丝饼的均匀性还没办法保证。”柴建福说,在车间没安装机器人之前,他和工友每个班要装13车丝饼,每车丝饼是576个,一天下来,腰酸背痛。

  “现在,我们的工作强度减少了一半以上,工作效率提高了,工资赚得也比以前多了很多。”柴建福自豪地说。

  人们印象中,传统纺织业大多是劳动密集、粗放发展的夕阳产业,用工多、自动化程度低。随全球工业智能化发展的新趋势,按照《中国制造2025》要求,吉林化纤以工业4.0思维发力传统制造业。

  目前,机械化与自动化融合已成为吉林化纤积极探索的新常态,公司正对人造丝生产系统来进行自动化升级,用机械手代替人工操作。同时,自主研发的自动运输、自动装车、自动打包等系统遍布生产现场,使老生产线不断涌现新的生命力。

  2017年,吉林化纤自行设计、建成的3万吨/年差别化腈纶后加工项目,实现了从原料运输到打包入库所有的环节完全自动化,工作效率比传统生产线%,员工劳动强度降低近50%。

  古有丝绸连四海,今有吉纤通五洲。40年改革开放沧桑蝶变,中国纺织在破与立中用辉煌的成就展示了强大的丝路力量;40年改革开放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吉林化纤在传与创中用领跑的实力展示了国企的使命担当,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纤维小厂发展成为百亿级化纤集团。

  未来,果敢睿智的吉纤人必将以实践纺织强国战略的豪迈,在中国纺织的丝绸之路上驰骋。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关注我们
欢迎您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信息:
欢迎您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