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门诊输液若是过度医疗为什么最近才被取消?

发布时间:2024-01-08 作者: 医疗设备

详细介绍

  输液又称静脉注射、挂吊瓶、打点滴、挂水,作为国内各级医院常见的治疗方法,小编相信我们大家对此并不陌生。2011年我国大输液市场容量在100亿瓶(袋)以上,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了8瓶液,远高于国际上人均2.5~3.3瓶的水平。

  2012年开始,浙江、北京、安徽等地医院相继取消门诊输液,到了今年,这种趋势更加密集。门诊输液被批是过度医疗,而从输液上世纪90年代被泛滥应用开始计算,已有近三十年之久,为什么从近几年开始,才被集中叫停呢?

  据新华社报道,目前我国并未在国家层面对门诊输液作出统一规定。有媒体整理得出,门诊输液取消大概自2012年开始,而国内实行门诊不输液的历史最早要追溯于1998年。当时,浙江杭州的邵逸夫医院停止门诊输液,也没有设立门诊输液大厅。究其原因,在于该院由香港著名实业家邵逸夫捐资兴建,自建立之初便引进美国模式,美国罗马琳达大学以顾问形式参与管理。医院认为,绝大部分门诊常见病都能够使用口服药物等方式治疗,如果一位患者的病情严重到需要输液,那说明他需要住院治疗。据了解,该院药占比仅30%左右,远低于多数国内同级医院的60%。

  此后,关于门诊输液叫停的新闻在2010年后相继出现,2016年左右爆发门诊输液取消潮。

  2014年8月15日安徽省卫计委下发《关于加强医疗机构静脉输液管理的通知》,要求降低门诊、急诊抗菌药物静脉使用比例及使用量,并开出了包括感冒发烧、慢性咽炎、小儿腹泻等53种常见病禁止输液名单。不过,有业内人士认为,安徽省的做法不是门诊不输液,而是严控输液。

  2015年11月2日,江苏省卫生计生委办公室《转发关于逐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通知的通知》,明确要求“加大门诊、急诊抗菌药物静脉使用管理力度。2016年7月1日起,全省二级以上医院(除儿童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注抗菌药物;到2016年底前,全省二级以上医院(除儿童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液。江苏成为全国第一个提出在二级以上医院全面停止门诊输液的省份。

  据国家卫计委统计公报,截至2014年底,江苏省共有三级医疗机构141个,二级医疗机构332个。除十余个儿童医院,最终不能门诊输液的医院将达到460个左右。

  今年1月,浙江省卫计委下发通知,要求逐步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注抗菌药物,除儿童医院和儿科外,三级医院率先全面停止。

  2月22日,江西省卫计委发文要求加强门诊输液管理,从严控制门诊输液尤其是门诊抗菌药物输液治疗指征,实现门诊输液数量和比例逐步减少。

  6月2日,四川省人民医院已关停门诊输液,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也将从今年9月关停门诊输液。成都市卫计委称,成都三级医疗机构将逐步减少或关停门诊输液(除儿科、急诊、特殊专科和日间手术外),2016年年底减少门诊输液50%,并于2017年年底全部关停门诊输液。

  7月下旬,山西省长治市卫生计生委召开新闻发布会,要求从2016年8月1日起在该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注抗菌药物,10月1日起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液(儿童医院和儿科除外)。

  8月22日起,深圳宝安区人民医院(集团)第二人民医院也正式停止门诊成人患者静脉输液。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所有门诊输液室已取消,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已取消门诊输液室,留存了一部分急诊输液室用于突发或夜间需要打“点滴”的患者。

  据不完全统计,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省份已明确出台措施对“门诊输液”进行限制,同时,还有不少省、地市的医疗机构也在逐步明确限制门诊输液政策。

  静脉输液在医学上属于侵入性操作范畴,相当于一次小手术,大多数都用在病情较重患者的治疗。

  它是国际公认的最危险的给药方式,所以门诊不提供输液被认为是国际医务惯例。“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的就不静脉注射”,这是世界卫生组织的用药原则。但在这一国际标准下,我国输液产能大约在160亿瓶袋,总体需求约在130亿~140亿瓶袋,“吊瓶森林”郁郁葱葱。在国人心中,输液甚至是“最简单快捷”的治疗方式。

  这种矛盾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呢?门诊输液为什么在国内有如此深厚的市场和民众根基?

  我国静脉输液的泛滥从1990年后开始。在此之前,即使是住院病人,也不选择输液疗法。输液由于用药剂量往往偏大,且直接作用于血液,所以见效快,因而被就医的病患所接受。从1998年到2009年,短短11年间,中国输液产量增长了4倍多。长期以来,患者逐渐对输液产生依赖,认为普通发烧感冒、腹泻、肠胃炎等疾病均需使用输液治疗,并且对于输液产生的不良反应知之甚少。

  患者对于输液的认可其实源于医院及医生的引导。在卫生服务市场中,医务人员拥有专业的医学知识,拥有信息的优势。在信息不对称的医疗服务环境下,患者群体基本上缺乏相应的专业相关知识,相对处于劣势。患者无法对临床治疗方法、形式作出自由的选择。实际上,他们的就医体验是在医生指导下的被动消费。

  湖南省儿童医院副院长李爱勤教授指出,在各大医院之间有“疗效竞争”,哪家医院治疗效果好、疗效显著,患者就青睐于哪家医院,而医患陷入“起效快就是疗效好”的认识误区,一些医院为了让患者感受到“药到病除”的快速,不惜下猛药(滥用抗生素和激素)进行治疗。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党委副书记、中南大学医院药学研究所所长龚志成教授这样解释,由于国内医学教科书和治疗指南缺乏输液危害方面的内容,临床使用也缺乏循证医学研究,医生本身对于输液危害的认识也是不足的。会忽略输液的长远危害,久而久之形成固化的诊疗思维。

  如果说,医生对于输液认识的不充分只是无形中造成了这种局面,那利益驱动下,医院及医生对于公众依赖输液的导向便属于刻意而为之了。

  上世纪90年代初,医院开始实行“全额管理、定额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政策。但由于政府所拨经费难以维持医院的正常运行,药品收入便成为除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外医院的主要收入之一,并且迅速占据40%以上的份额。

  在基层医疗机构中,药品收入更是占到整个收入的70%以上,很多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几乎等同于“输液室”。

  除此之外,现实操作中一些二、三级医院的床位使用率不高,有的医院可能会暗中授意医生将一些可住院可不住院的病人“留在医院”,而医疗输液,进行有关抗生素的使用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

  “从收入方面来说输液能为医院和医生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在这个行业从事几年的医生应该很清楚这个。”上海某医院科室高医生并不避讳地谈到。而且静脉药品的价格大多高于口服药品的价格,所以使用越多的静脉输液产品,医院就能够从中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曾有学者这样计算过,在治疗效果相当的情况下,一盒口服左氧氟沙星药片(消炎药的一种),价格是12块钱,可服3天;而同样的药品,静脉注射一天的花费超过100元,3天花费就是近400元,相当于口服药物的30倍。

  医生和医药代表间的“合作”也加剧了输液的滥用。输液药品能为医生带来比口服药物更多的返点。高医生和记者说,一般医药代表给合作医生的口服药返点在10%左右,输液药品的返点要高于口服药品大约在15%,所以在口服药物和输液药物做出合理的选择的时候,口服药品往往不被作为医院和医生的首选。

  “不仅仅是回扣,如果某名医生和某品牌的医药代表合作一年或是半年下来相当愉快,该医生有很大的可能性被请去国外或是海南等国内知名旅游胜地考察学习,时不时送个数码产品更是稀松平常的事情。”

  为从体制机制上切断医院与药品销售之间的利益联系,新医改后药品实现零差率。但输液诊疗方式被更加滥用,特别是在基层医疗机构。《医学界》专栏作者徐毓才表示,“单纯买口服药,群众都知道药价,也没有很好的方法加诊费,只有通过病人也算不清费用的输液,才能够偷偷把诊费加进去。新医改后,药品零差率了,村医没固定的工资来源,就靠诊疗收费,所以只有想自己的办法,也加剧了输液。”

  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十起经消费者举报并查处的典型案例。其中一起发生在北京市和睦家医院。该医院对一急诊患者,仅验血及输液(两瓶氯化钠)就收取7200元费用。随后价格主管部门责令该院立即整改,依法没收该院违法来得到的60.06万元,处以罚款60万元。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5年)》按照药品给药途径统计,2015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涉及的药品给药途径分布中,静脉注射给药占57.9%。据中国安全注射联盟统计,我国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导致死亡的人数在39万以上,每年约20万人死于输液不良反应。

  输液带来的风险之高令人咋舌。而且静脉用药导致的严重不良反应往往发病急、报告数量救治难度大,如一些严重药物过敏反应:呼吸困难、心律失常、休克等,甚至可危及生命。

  而且,基层医疗机构滥用输液现象很严重。当前有的村卫生所或医院为了骗钱,“凡病皆吊瓶”。哪怕是牙痛、伤风感冒等小病,也要挂“吊瓶”。

  2013年12月,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相关部门,组织药学、临床医学、健康教育等领域权威专家,制定了合理用药10条核心信息。第二条精确指出,“用药要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原则。”从国家层面上规范用药,减少输液。

  而这背后主要是未解决抗生素滥用的问题。毕竟,最常见的被滥用抗生素是用于输液的青霉素。

  抗生素此前曾经有过非常疯狂的时期,一个东北某市级医院,一个抗生素品种一个月的用量就达到4万支;某个品种在一东北某省只做二级以下的医院,市场疯狂到每个月销售1000件货,每件货是5000支。在我国部分城市不合理使用抗生素达到40%左右,而门诊输液治疗中不合理使用情形更严重。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妇幼保健院曾做过一份调查,2010年全年全部门诊输液治疗处方2490张,其中涉及抗生素治疗者1660张,占66.7%。据统计显示,中国抗生素人均年销售量达到了 138 克,几乎是世界人均年用量的 10 倍以上。门诊输液是抗生素滥用的渠道,若想加速治理抗生素滥用问题,就必须在门诊输液上采取行动。尤其是在近几年,国家卫计委牵头屡次发文、推出专项治理活动。

  今年8月25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改委、教育部等14部委联合印发《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按照计划,到2020年,所有零售药店都将“凭处方”销售抗菌药物。遏制抗生素滥用正式上升为国家行动计划。

  更早之前的2011年,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计生委还推出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工作》。

  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医疗与护理处处长李大川表示:目前,抗菌药物治理工作已确定进入了制度化和常态化的管理阶段,将加强静脉输液管理,减少因趋利而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事实证明,取消门诊输液的确对抗生素的滥用起到快速遏制作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自从取消门诊输液后,医院的抗生素处方率从13%降到了7%。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金额比率也显而易见地下降。北京航空总医院取消普通门诊静脉输液实行三个月以来:药占比整体下降了3%,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比例降至7.61%,药品不良反应率同比下降51%。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中国青年报、中国网财经、经济参考报、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日报等)

关注我们
欢迎您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信息:
欢迎您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