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文章

车间“上新”员工更“上心”

发布时间:2023-12-31 作者: 技术文章

  面对日益上涨的用工成本,福建百宏集团大力推动智慧工厂建设,打造了“中国化纤行业第一座5G智能化工厂”,车间里机器多了,工人人数不降反增。企业经营者感叹:“传统制造业要与新兴起的产业抢人,一定要做出改变。”

  2万多平方米的纺丝车间内,纺丝卷绕机自动运行,满卷后发出信号,自动落筒机通过轨道提前到达卷绕机旁接收丝锭,再通过智能转运车分批装载,送至落桶机器人处,机器人随即将丝锭卸下摆放在空丝车上……这是90后员工徐放日前在福建百宏集团C区纺丝部POY车间里看到的一幕。

  “这比我想象里的纺丝车间酷炫多了!”徐放当即决定要在这个“酷炫”的车间里留下来。当天他在车间老师傅的带领下,在机器林立的车间里第一次穿上了工装。

  “为应对日益上涨的用工成本和日渐难招的车间工人,百宏集团2012年投建智慧车间,打造了“中国化纤行业第一座5G智能化工厂”。此后,为帮助工人适应智慧车间,2017年公司启动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百宏集团人力资源经理郑传真感叹,“留下车间里的工人是我们实施‘技改’启动‘产改’的初衷!”

  “你看,我的食指关节都是变形的。”百宏品质管理部主任王珍把双手摊在了记者面前,由于常年搬运丝锭导致指关节变形,她的手指之间呈现出不规则的空隙。

  男工负责搬运装箱、女工负责检查包膜,包装车间里的工人全部都要干体力活……2005年王珍刚入职百宏时看到的景象与现如今徐放所看见的完全不同。

  “一个丝锭的重量大约8到12斤,一个女工一天要处理上千个丝锭,一个男工一天要搬9吨的丝。”据王珍回忆,当时年轻人不愿来,中年人留不下来,2010年前后车间里就出现了“缺工”,这个用工“缺口”最高峰达到了50%。王珍至今记得,上千平方米的车间地板上堆满了“积压”的丝锭,车进不来、货出不去,缺工甚至一度逼停了前端的纺丝机。

  “纺织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招工难、用工贵成为困扰纺织企业的普遍性难题,这倒逼公司实施智能化改造。”百宏聚纤品牌部经理陈阿斌和记者说,智能化改造势必会对工人提出新的要求,某一些程度上,公司启动“产改”也是实施“技改”倒逼的结果。

  FDY自动包装线领班姜文明和王珍同一年进入百宏工作。技改实施前,姜文明和70多个工友负责丝锭包装、搬运,技改后他和20多名工友指挥2条包装线台机器搬运丝锭。“智能车间投用那年,我们都是懵的,我只有初中学历,以前靠体力干活,现在得靠信息化系统和机器人,真的不适应。”姜文明和记者说,让他和工友们顺利当上“机司令”的是百宏推出的为期3个月的产业工人适应性培训。

  培训期内,姜文明从零开始有效学习指令录入、基础故障排除、安全防护等知识,培训全程“带薪”。他感叹,那是自初中毕业后第一次拿起笔记本进行系统性学习,本以为老工人适应不了新机器,没想到当年参加培训的车间工人几乎都留了下来,有的还当上了持技能证上岗的叉车司机。他笑着说:“没想到智能化让我们这群工人有了盼头。”

  郑传真和记者说,公司的产业工人适应性培训持续至今,每一个在职工人都要参加培训。百宏联合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等专业机构共同开发了与智能车间相适应的培训课程,工人在完成3个月跟班培训的基础上,还要定期参加实操、笔试等多种形式的考核,以适应车间里一直在升级迭代的智能机械。

  王珍坦言,“技改”实施后,工人们也曾产生过焦虑,但却比以往更“上心”了,工资怎么算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要优先保证工人的收入。”全国人大代表、百宏C区品质管理部一车间主任粟琼和记者说,当时企业投入了上亿元用于车间的智能化改造,但依旧向全体职工作出了“工资只增不减”的承诺。这个承诺成了后续工资改革的方向,也成了车间里工人们安心生产的“压舱石”。

  郑传真全程参与了企业“产改”的工资改革。他和记者说,百宏从行业经济布局、企业情况、技能人才状况、本地制造业企业平均薪酬等实际出发,对职工的收入分配方案进行改革。新版工资方案坚持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的分配导向,增加了技能等级提升、经济技术创新、职工“五小”发明等技能要素贡献的奖励比重。

  前不久,姜文明和工友提出的“机器人操作区域加装感应探头,实现工人进入自动停机”的合理化建议还为他赢得了“合理化建议”奖金。他和记者说,改革后他的计件工资由以前的6元下调为了2.5元。表面上看工资少了,实际到手工资却比以前多出了近1000元。他表示:“机器多了,效率高了,现在一个人能顶以前3个人,提建议还能有奖金,收入自然就提高了。这个改革我投赞成票。”

  据百宏聚纤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江秀明介绍,智能车间降低了用工成本,机器人运输量更大、速度更快、操作更稳定,机器人作业车间生产效率提高了29.78%,经营成本降低了22.13%。这些收益用于贴补工人的工资,也逐步提升了百宏在当地就业市场的吸引力。如今,百宏的职工数已由改革前的6000人增加到10000多人。

  “边工作边上学,不缴学费,工资还一分不少。”4月9日,百宏的90后工业机器人设备维修工李秀兵谈到自己刚拿到手的大专文凭和高级工证书笑容满面。

  2017年,李秀冰和工友们在厂区公告栏看到了百宏联合泉州轻工职业学院打造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建设产业工人技能培训基地的消息。此后,厂里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大巴统一把工人送到学校进行理论学习,高校专业教师也会不时来车间,带着工人学习维修课程。

  提起这个“产改”试点班,郑传真表示,试点班的办学方向是要提升职工职业技能,提升企业对年轻工人的吸引力。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粟琼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提交了《关于大力加强蓝领技术工人队伍建设的建议》。她表示:“目前,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压力较大,除了产业体系本身的原因外,缺少高质量的蓝领技术工人队伍成为了产业创新再发展的制约因素。”

  近年来,粟琼深切地感受到产业工人队伍中年轻人少、技术工人成长滞后给公司能够带来的压力。“年轻人不愿意留在看不到希望和生气的工厂里。”她坦言,“大数据时代工种细分以及当下短平快的自由职业方式改变了年轻人的职业观念,也给传统制造业招工带来了冲击。”

  制造业如何留住年青一代?粟琼认为,传统制造业要与新兴起的产业抢人,就要聚焦传统制造向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转型的过程,加快改革产业工人队伍体制改革。在她看来,“产改”改变的不只是产业工人,还有整个制造产业。

  “‘产改’让车间‘上新’更具魅力!”百宏集团执行董事吴金錶表示:“高技能人才是‘搬不走’的产业优势,只有通过实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才能让传统制造业更具吸引力。”(记者 李润钊)

关注我们
欢迎您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信息:
欢迎您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