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留置针冲封管您做对了吗?

发布时间:2024-02-07 作者: 检验设备

详细介绍

  静脉留置针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医疗手段,由于能够减少穿刺次数,减轻反复穿刺对于患者带来的疼痛,患者还可适当活动,避免了针头脱出,提高静脉注射的舒适度,具有保护静脉,便于及时救治,提高临床效率等优点,同时大幅度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在临床中被广泛采用,但其在临床使用的过程中会有堵管、静脉炎和液体外渗等并发症发生。因此,采用封管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很重要。当前,《基础护理学》第七版教科书第十四章提到,为了更有效地实施静脉留置针冲封管,采用了脉冲式冲封管技术。

  脉冲式冲封管可以让封管液产生具备黏滞切应力和雷诺应力的湍流,这种状态下,封管液会出现不规则的脉动,产生微弱的漩涡,这样做才能够更容易地去掉管道内的污垢,从而避免堵塞的情况,维护静脉留置针的正常运行,并能延续留置的时间。相比之下,采用直接推注式的封管,它采用的是一种均匀的、缓慢的方式,让液体沿着管道的中心线轴向运行,由此产生具备黏滞切应力的层状分布。由于封管液的流动速率较低,它只是沿着一条曲折的路径行进,无法完全消散管腔内沉淀物,这些残余沉淀物会停留在血流较为缓慢的血管处,增加了对血管壁以及周围组织的刺激,从而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及水肿,导致管腔堵塞和静脉炎的发生,缩短了留置时间。

  为了保证安全,对于成年人,建议使用不含防腐剂的0.9%的氯化钠溶液(USP)作为常规的封管液。对于婴幼儿,建议使用0.5~10U/mL的稀释肝素钠溶液或者不含防腐剂0.9%的氯化钠溶液。冲管液量应为导管或附加装置内腔容积总和的2倍以上,封管液量应为导管或附加装置管腔容积总和的1.2倍以上。

  使用静脉留置针最常见的并发症包括:静脉炎、外渗/渗出、静脉血栓、导管堵塞等。

  静脉炎是静脉留置针最常见且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从剧烈的疼痛/刺痒、皮肤变色、发烧、肿大、变质、溃烂到可以摸到的静脉结节等。因此,护理时应首先确定静脉炎的类型,针对不同的类型选不一样的护理措施。在诊断化学性和机械性静脉炎的过程中,我们会依据疾病的不同,选不一样的方法加以处理。针对前者,我们会依据情况决定是不是予以输液,同时也会依据疾病的不同,选择正真适合的处理方法。当病人感到剧烈的疼痛时,我们将通过冷敷、抬高肢体等方式来缓解症状,同时,根据病人的具体需求,可以给予相关的止痛药物。而针对机械性静脉炎,则应该要依据相关的医疗规范,选择更加精确、更加有效的导管,以及正确的安全措施,比如避免穿过弯曲的部分、进行热敷、抬高肢体等。

  在临床实践中,外渗/渗出的初期症状常常是剧烈的疼痛和水肿。此时应立即暂停输注,回抽不到液体时,切勿冲洗静脉导管,拔除外周静脉留置针切勿压迫该部位。如果药液外渗聚集到特定的区域,为降低炎性反应,建议采取干冷敷局部皮肤血管法,如果持续24h以上,建议采取干热敷法来提高血管血流。但是,长春新碱药品或血管升压药的外渗,不建议采取冷敷治疗。此外,假如发现有药物残留,建议采取相关的措施,如添加有效的抗菌药;同时,要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指导。

  患有高凝状态的慢性疾患、凝固功能阻碍、口服避孕药、接受过外科治疗或长期卧床都有助于预防静脉血栓的发生。穿刺时尽可能选择上肢粗静脉,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在输液期间,应该重视潜伏期的血栓症状,并且要根据病情的不同,精确控制药物的浓度、剂量和性质,同时在输注非生理pH值的药液时,要添加一定的缓冲剂,以防止由于药物因素而导致的血栓形成。此外,还应该采取一些措施,如使用红外光和超短波,以提高血液的流动速率,促进血液循环,预防静脉血栓的发生。

  导管堵塞为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导管留置时间越长,导管堵塞的可能性越大。可分为血栓性堵塞和非血栓性堵塞两大类,根据患者详细情况,选择正真适合型号的留置针是预防静脉留置针堵管的关键措施。建议选择非常容易观察的粗直血管,避开损伤、感染、局部硬化及临近关节的静脉,并且保证安全有效的冲封管。

  今后的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满足病人的需求,护士应当熟练操控冲洗管的技术,延长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尽可能减少留置针并发症的发生,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和护理水平。

关注我们
欢迎您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信息:
欢迎您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信息